斯巴达人(spartan)的历史、典故和相关介绍
目录
• 国家形成和早期发展
•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 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的斯巴达
• 波希战争
• 争霸希腊
• 雅典与斯巴达
• 伯罗奔尼撒同盟
• 网络应用
Sparta (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396年)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象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又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长达10年的战争,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数美塞尼亚人变成奴隶,并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将一半以上的收获缴给奴隶主,自己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诗中写道: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希洛人的军役负担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发了3.5万希洛人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的残酷剥削和野蛮暴行,经常举行武装起义。再加上希洛人在数量上比斯巴达人多得多,斯巴达人就用一种叫“克里普提”的方法来迫害和消灭希洛人。克里普提是秘密行动的意思,史诗中记载:“长官们时常派遣大批最谨慎的青年战士下乡,他们只带着短剑和一些必需的给养品。在白天,他们分散隐蔽在偏僻的地方,杀死他们所能捉到的每一个希洛人。有时,他们也来到希洛人正在劳动的田地里,杀死其中最强壮最优秀者”。在斯巴达和雅典的一次战争中,2000希洛人立下战功,斯巴达人答应给他们自由,把他们带到大庙中给神谢恩。但他们被埋伏在大庙中的奴隶主屠杀了。希洛人作为所有斯巴达人的公共财产,个别斯巴达人无权买卖希洛人,但可以任意伤害希洛人。在节日里,斯巴达人常用劣酒灌醉希洛人,把他们拖到公共场所肆意侮辱。希洛人即使没有过错,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记住自己的奴隶身份。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它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在军事训练同时,斯巴达人还向儿童灌输斯巴达人高贵、希洛人低贱的观点。教官常在儿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带他们参加“克里普提”活动,直接屠杀希洛人。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动声,直至被狐狸咬死。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们说话就象军事口令一样。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否则把斯巴达夷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是:“请!”这种简洁的回答后来被称做斯巴达式的回答。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斯巴达人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个国王充任统帅,一个国王留守国内。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5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一切有关城邦的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然而,名义上还要由公民大会通过,方可有效。
斯巴达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加剧对希洛人的压迫和剥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举行起义。约公元前640年,希洛人发动长达十几年的武装起义。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境内的希洛人再次起义。他们英勇顽强,直逼斯巴达城下,坚持了长达10年的斗争。斯巴达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给了起义军自由。斯巴达的统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斯巴达一天天走向衰亡。
斯巴达人的历史
斯巴达人是怎么灭亡的?
一、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统率的斯巴达军队在塞拉西亚战役败给了亚该亚同盟和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的联军,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达从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亚该亚同盟并吞,而该同盟不久亦为罗马共和国所灭,斯巴达沦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从此不再以独立城邦的姿态出现。
二、简介:
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Laconian)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扼守着泰格特斯山脉(Taygetus)。
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占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
“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斯巴达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象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又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长达10年的战争,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数美塞尼亚人变成奴隶,并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将一半以上的收获缴给奴隶主,自己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诗中写道;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希洛人的军役负担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发了3.5万希洛人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的残酷剥削和野蛮暴行,经常举行武装起义。再加上希洛人在数量上比斯巴达人多得多,斯巴达人就用一种叫“克里普提”的方法来迫害和消灭希洛人。克里普提是秘密行动的意思,史诗中记载:“长官们时常派遣大批最谨慎的青年战士下乡,他们只带着短剑和一些必需的给养品。在白天,他们分散隐蔽在偏僻的地方,杀死他们所能捉到的每一个希洛人。有时,他们也来到希洛人正在劳动的田地里,杀死其中最强壮最优秀者”。在斯巴达和雅典的一次战争中,2000希洛人立下战功,斯巴达人答应给他们自由,把他们带到大庙中给神谢恩。但他们被埋伏在大庙中的奴隶主屠杀了。希洛人作为所有斯巴达人的公共财产,个别斯巴达人无权买卖希洛人,但可以任意伤害希洛人。在节日里,斯巴达人常用劣酒灌醉希洛人,把他们拖到公共场所肆意侮辱。希洛人既使没有过错,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记住自己的奴隶身份。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它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在军事训练同时,斯巴达人还向儿童灌输斯巴达人高贵、希洛人低贱的观点。教官常在儿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带他们参加“克里普提”活动,直接屠杀希洛人。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动声,直至被狐狸咬死。
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们的说话就象军事口令一样。有一次,一个国王威胁斯巴达国王,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否则把斯巴达夷为平地,斯巴达国王的回答是:“请!”这种简洁的回答后来被称做斯巴达式的回答。同样,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斯巴达人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个国王充任统帅,一个国王留守国内。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5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一切有关城邦的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然而,名义上还要由公民大会通过,方可有效。
斯巴达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加剧对希洛人的压迫和剥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举行起义。约公元前640年,希洛人发动长达十几年的武装起义。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境内的希洛人再次起义。他们英勇顽强,直逼斯巴达城下,坚持了长达10年的斗争。斯巴达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给了起义军自由。斯巴达的统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斯巴达一天天走向衰亡。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城邦,除了雅典,就要数斯巴达了。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这里土质肥沃,农业比较发达。“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人们对斯巴达早期的历史还不十分清楚。据说,它是多利安人侵入拉哥尼亚平原,把原来住在那里的居民变为奴隶以后建立起来的。
斯巴达全国有二十五六万人,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斯巴达人,都是奴隶主,人口不到3万。他们是国家的统治阶级,过着集团性的军事生活,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
第二部分是庇里阿西人,人口3万。他们大部分住在城市周围,一般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他们是半自由民,就是说,有人身自由,但是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政治活动,必须给斯巴达人纳税、服役。
第三部分是希洛人。他们原来是平原上的居民,被征服后大部分成了奴隶,最初大约有20万人。后来,斯巴达人把其他被征服部落的人变为奴隶,也归入希洛人,人数就大大增加了。希洛人是斯巴达的国有奴隶,不归奴隶主私人所有。奴隶主个人不能随便杀害奴隶,但是可以用国家的名义集体屠杀。奴隶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得把收获物的一半上缴给奴隶主;自己只能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由于剥削太重,斯巴达的农业非常落后,产量总也提不高。斯巴达诗人特尔太厄曾经这样描写希洛人的生活: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每当发生战争,希洛人还得服兵役,而且往往被送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希洛人在数量上比斯巴达人多得多。斯巴达人对于希洛人反抗情绪的不断增长,非常害怕,就用种种残酷办法来迫害、消灭他们。最通常的一种方式叫做“克里普提”,就是秘密行动的意思。每年,都要由斯巴达青年组织成别动队,身藏短剑,白天埋伏在希洛人村庄附近,夜里突然出来袭击那些体魄强健、富有反抗精神的希洛人,将他们秘密处死。
有些希洛人希望通过在战争中立功来赎身,就拚死替斯巴达人作战。在斯巴达和雅典的一次战争中,2000希洛人立下战功。斯巴达奴隶主给他们戴上花冠,答应给他们自由。然后,希洛人被带到一个大庙中去向神谢恩。这时候,奴隶主早已设下了埋伏。等他们从庙中出来时,迎接他们的不是自由,而是一场残酷的大屠杀。手无寸铁的2000名无辜的希洛人,就这样被全部杀死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残酷的剥削和野蛮的暴行,曾经多次进行武装起义。公元前464年的一次起义,特别出名。当时,希洛人利用剧烈地震造成混乱的机会,举行大规模的暴动。起义大军直逼斯巴达城。斯巴达人控制不了局势,不得不要求雅典奴隶主出兵支援。这次起义一直延续了10年。
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原始社会遗留的习俗,使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
斯巴达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拥有无限的权力,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五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有时候,也召开公民大会,所有斯巴达成年公民都能参加。会上,只宣布一下长老会议的决定,公民高声叫喊“同意”或者“反对”,不进行讨论。这些,实际上是原始社会部落生活的制度,因为适应斯巴达人军事集团生活的需要,被保留下来了。
为了实行严格的军事集团生活,培养崇尚武力的精神,斯巴达人还作了许多带强制性的规定:
在斯巴达,刚生下来的婴儿要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长得不壮实的、有疾病的,就扔到山谷里,让他们死掉。
男孩子长到7岁,得离开父母,到少年团队里去接受军事训练。首先要训练对首领的绝对服从,再就是要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训练也越来越严格。受训者经常举行演习和表演,国王还亲自到场观看。有一种演习是分成两队进行搏斗。在搏斗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要用小狗来祭神,据说是因为狗又机灵、又勇猛。祭完神,还要同公猪搏斗一次。第二天,开始正式的搏斗。双方赤手空拳,没有护身的披挂。搏斗的时候,可以拳打、脚踢、用嘴咬,甚至允许挖对方的眼睛。经过残酷的搏斗,打倒了对方的孩子就能获得荣誉。
少年团队也进行语文方面的教育,教队员读书和写字。但是,在全部教育过程中,这只占次要的地位。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就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有一次,斯巴达国王的儿子听到雅典一位演说家说斯巴达人没有学问,就回答说,“先生,你说得对,在希腊人中,只有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你那些坏品质。”又有一次,一个国王给斯巴达国王写恐吓信,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不然的话,就要把斯巴达变成废墟。斯巴达王是怎样回答的呢?他只用了一个字:“请!”后来,人们把这种简练的回答叫做斯巴达式的回答。英语里“精练的”这个形容词(laconic)就是从斯巴达人居住的拉哥尼亚这个地名转化而来的。
在少年团队里,队员从7岁到20岁的10多年中,每年要受鞭打一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过错,只是一种训练。挨打的人,自始至终要面不改色、一声不吭。不少人因为受不住鞭打而死去。严冬里,队员还要脱光衣服或者只穿单衣到野外去,不准打哆嗦,甚至不允许表现出畏缩的样子。
在团队里,不让队员吃饱,却鼓励他们到外面偷东西吃,主要是去偷庇里阿西人的。偷着了算是光荣。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了一只狐狸藏在胸前。为了不让人发现,狐狸在衣服里面咬他,他也不动声色,直到被狐狸咬死。
斯巴达人到了20岁,开始军营生活,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斯巴达的战术是方阵。这种战术不仅要求每个战士能勇敢作战,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组织和纪律的严密。为了保证方阵在战斗中进退熟练,接应机敏,长期操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20岁到30岁,每个青年都要接受这种训练。过了30岁,斯巴达人才能结婚成家。但是,集体的军事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参加一种叫做“斐迪提亚”的公民社团,每团15人,平时一起聚餐,一起扎营,在战时就是一个作战的小队。他们还必须每天出操,直到60岁。
斯巴达的妇女,也和男子一样,要进行体格锻炼,练习赛跑、格斗、掷标枪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壮刚强的母亲,才能为斯巴达生育出勇猛强健的战士。
斯巴达的独特的军事社会制度和尚武精神,使它拥有希腊其他城邦无法相比的军事优势。它曾经称霸南希腊,打败雅典。但是,它除了军事力量强大以外,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发展。比如,它的工商业就很不发达,这从他们使用的货币就可以看出来。斯巴达的钱币,做得又粗糙又笨重,数目稍微大一点,就得用车子来装。总的说来,斯巴达的野蛮统治,对当时希腊的进步力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斯巴达人是希腊人吗?
斯巴达是拉科尼亚的一座城市,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河畔。在古代,它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有着著名的军事传统.古代作家有时把它称为拉科达门,而它的人民则称为拉塞代莫尼安人(Lacedaemonians)。
斯巴达在公元前404年在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胜雅典后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当它处于鼎盛时期,斯巴达没有城墙;它的居民似乎更喜欢用男人而不是迫击炮来保卫它。然而,在几十年内,在利库特拉战役中击败底比斯之后,这座城市发现自己被降为“二流力量”,这一地位从未从这个地位中恢复过来。
然而,这座城市的真实故事比流行神话所描述的要复杂得多。从神话中找出斯巴达人的真实情况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许多古代的记述都不是由斯巴达人写的
斯巴达早期
斯巴达城直到公元前一千年才建成,但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斯巴达是一个重要的地点至少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2015年,一座10室的宫殿建筑群被发现,里面有考古学家称之为“线性B”的文字上的古代记录,距离斯巴达城的所在地只有7.5英里(12公里)。宫殿里还发现了壁画,一个带有公牛头和青铜剑的文化杯。
这座宫殿是在公元前14世纪被烧毁的,大概有一座较老的斯巴达城市,坐落在这座有3500年历史的宫殿附近,但不是公元前一千年斯巴达后来建造的地方。未来的挖掘可能会揭示这座古老的城市。
考古学家确实知道,在公元前1000年后的早期铁器时代,位于斯巴达卫城附近的林奈、皮塔纳、梅索亚和苏苏拉四个村庄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斯巴达。
历史学家奈杰尔·肯内尔(Nigel Kennell)在他的著作“斯巴达人:新历史”(John Wiley&Sons,2010)中写道,这座城市位于肥沃的欧罗塔山谷(Eurotas Valley),它的居民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这是当地竞争对手所不喜欢的。
虽然斯巴达努力巩固其在拉科尼亚的领土,但我们也知道,在这个早期阶段,这个城市的人民似乎对他们的艺术技能感到自豪。斯巴达以其诗歌和陶器而闻名,它的陶器被发现在离现代土耳其海岸不远的古琳(利比亚)和萨莫斯岛(Samos)等遥远的地方。研究员KonstantinosKopanias在2009年的一篇期刊文章中指出,直到公元前6世纪,斯巴达似乎有一个象牙作坊。在斯巴达阿提米斯东正教保护区幸存下来的象牙描绘了鸟类、男性和女性形象,甚至还有一棵“生命之树”或“神圣之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