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洛

掌机游戏

《理想城市》建筑背景——比萨斜塔

2023-01-24来源:网络作者:游戏洛

比萨斜塔的介绍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扩展资料:

历史文化: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但是,伽利略的两个球体并非像传说中的一样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两个球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是不会一起落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鹅毛和铅球不会一起降落的原因。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两个球体不能看作自由落体。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理论是正确的,在真空中,无论多重的物体,都遵循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

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比萨斜塔

你们听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为什么这...

比萨斜塔因塔身于地平面的角度是倾斜的所以叫比萨斜塔,比萨是其建造地的地名。

故事: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相关介绍:

比萨斜塔:

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使比萨斜塔更有名了。比萨斜塔的斜度在缓慢增加,从1918年起,每年增加倾斜度为1毫米。近百年来,人们对斜塔采取了加固挽救措施,但都无济于事。前几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办法,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十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萨斜塔

古代建筑有哪些?

1、故宫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殿高3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响。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

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

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楠木大柱支撑整个大殿。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2、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4、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

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

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

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

5、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崂山地处海滨,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据记载,汉时有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庙”。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来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

金章宗明昌年间,全真道士丘处机、刘长生等曾在此弘阐全真道。刘长生在此创全真随山派,信众甚多,太清宫便成为道教全真随山派之祖庭。太清宫 俗称下宫。“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位于崂山南麓,太清湾北岸宝珠山之老君峰下。

三面环山,大海当前,局势之雄,当推崂山第一。据元代大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宫建于宋代初年。又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曾在此处创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处建三皇庵。

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刘若拙被敕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后在此处创建太清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拙政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清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宫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有没有比萨斜塔实验

科学史话
  曹天元专栏
  关于伽利略,接下来自然要说说他那个天下闻名的故事:斜塔扔球实验.在2002年《物理世界》杂志的一次评选中,它排名有史以来最优美的物理实验之第二位.而如果说起
知名度,我相信在科学史上,再也没有第二个物理实验能像它那样闻名遐迩,家喻户晓.
  1971年8月,阿波罗15号的航天员甚至在月球表面用一根羽毛和一把锤子重复了这个实验,并对大众进行了直播.伽利略的光辉在月球上依然闪亮,事实上,世间万物都不得不乖乖地听从他的指挥,在相同的重力加速度下驯服地同时落在地面上.
  但是,作为怀疑派,我们始终要问的是,这个著名的故事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么?
  回顾历史,首先记载这件事的人是伽利略晚年的一个学生兼助手,名叫维瓦尼.他为伽利略写了一本传记,提到当这位科学巨匠年方25岁,还在比萨大学当教授时,在那座著名的斜塔上当着众多学生和教授的面做了这个实验,一举打破了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可尴尬的是,除了这条孤证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同时代人的描述或记载可以验证这次重大事件了.如果它真有维瓦尼所说的那样轰动一时,为什么没有在别的地方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呢?
  而维瓦尼为恩师所做的这本传记,却又不幸地被历史学家们在其中发现了n个漏洞.他为了拔高老师的地位,在字里行间总是有意无意地为伽利略增添光彩,结果许多记载严重地与历史不符,这使得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成了大问题.更何况,维瓦尼本人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这次实验,他是要到事情发生近50年之后,才成为伽利略的学生.就算他没有主动发挥创造,也不能保证伽利略本人的回忆正确无误.要知道伽利略那时已经年逾古稀,双目失明,离去世只有4年了.
  而且,现在我们可以相当肯定的是,指出重物比轻物落地快这一错误并非伽利略的首创.早在他十多个世纪之前,拜占庭的学者就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而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前不久,意大利的学者还出版了详细的实验结果,说明不同重量物体落地的时间并无大的不同.看起来,伽利略的示范,如果真有的话,也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具有那样划时代的破除意义.
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顿其人吗?(简述其人其事:牛顿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苹果落地的事情.) 评价: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牛顿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2、我们今天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其事而知其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开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联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 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复述课文,导入《斜塔上的实验》.) 4、找出文中斜塔上实验的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内容上都写到了什么?(快速阅读“实验”部分,理解课文.)(交流自学结果) 质疑、释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吗?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也知道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观察比较结果准备当堂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我用一张纸和橡皮的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钱管实验:在真空条件下可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如果你能关心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回报你. 6、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对于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却持不同态度.阅读课文,找出人们对伽利略此次实验的态度. (笑、骂——威胁说——将威胁付诸行动:嘘 哄笑)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其实就告诉我们当时不讲科学之风盛行.(联系课文背景: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7、他在生活中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坚持顶住压力用实验来证明了科学正确.他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上布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探讨他的性格特征. 8、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还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并简述. 三、结语 9、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10、今年我们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学校环境美化了,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标语、名人名言可以处处见到,相信同学们肯定能从中汲取养分.如果现在要用的画像布置校园,你认为可以放哪?为什么?(说明理由:物理实验室、图书馆等)出示样本,模仿写介绍词. 四、作业 课后了解哥白尼的事迹. 附:板书 伽利略 斜塔上的实验 自由落体定律 不轻易相信权威 热爱科学 教堂钟摆 摆的定律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探索 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仔细观察 不亲信权威 大吃一惊、窃窃私语 不断实验 导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导学过程: 一、生活结累,认识伽利略 1、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伽利略) 2、教师归纳,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阅读课文,走近伽利略 1、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认识伽利略. (出示填空题) 读《斜塔上的实验》,我知道了 的伽利略. 如: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相应的段落.(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 范例: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3)、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4)、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等等 2、那么,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伽利略传》呢?(学习文章的写法) 明确: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不同?掌握构思的巧妙.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延伸拓展,学习伽利略 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热爱科学 注重实践 坚持不懈 挑战权威

比萨斜塔始建于什么时候到几几年完工?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8月,到1350年完工。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扩展资料:

一、建造历史

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它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

开始时,塔高设计为6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

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

二、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萨斜塔

展开全文
相关攻略
热门推荐